“立体快巴”又叒叕上热搜了 是不是累觉不爱?
昨天,搜索引擎的热搜词上出现了这样一个玩意儿:“立体快吧”。不过,它是又叒叕上热搜了,而背后的故事,值得我们回味。
又双叒叕上热搜的“立体快巴”

据报道,在今年5月举行的北京科博会上,一辆全新的高架巴士登台亮相,它就是所谓的“立体快巴(Transit Elevated Bus)”。开发立体快巴的幕后公司是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,该公司又将它叫作“巴铁”。立体快巴可以搭载1200名乘客,它在汽车上行驶,车流可以从快巴下通过。
据报道,在科博会上展示的是立体快巴的缩小模型。从模型看,立体快巴似乎是在固定铁轨上行驶的,铁轨安装在道路上。就设计而言,立体快巴的概念介于有轨电车和大巴之间。工程师认为该设计可以提高道路空间的利用率,和常规大巴相比,立体快巴可以更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。和其它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相比,比如地铁,立体快巴还可以节省成本。
巴铁科技董事长白志明称,立体快巴一次可以搭载1200名乘客,功能和地铁一样,成本不到地铁的五分之一,一年就可以建设完成。按照计划,今年下半年立体快巴将会在秦皇岛市试运营。

“立体快巴”车站
设计师认为,创新的立体快巴交通系统不单节省成本,还很环保。高架高速巴士是用电力驱动的,电能来自汽车顶部的太阳能面板。立体快巴宽7.8米,高4.6米,长32米,内部安装了电梯,版本不同,设计可能也会有所不同,搭载的乘客介于900人至1200人。
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永州表示,法国、巴西、印度、印尼已经对立体快巴产生兴趣。
再次登场 结果将如何?
不过这个新闻似曾相识:早在2010年8月,就有媒体报道称《“立体快巴”将上路,北京解堵出新招》。文中称,在首都北京,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发明创意即将走上街头——让公交车踩上“高跷”,小汽车在它“肚子”底下自由穿行,两者各占各的空间,谁也不碍着谁,道路交通变得前所未有的顺畅。这就是即将走上北京街头的新发明——“立体快巴”。

当年出现在媒体的“立体快巴”
“立体快巴”的发明者宋有洲介绍,这种快巴分为四节,每节长10米,底层高度为2.2米,总高度为4.5米,车身“增肥”到两条车道宽,主要在城市容易交通拥堵的主干道上行驶。电脑模拟路面效果显示,快巴在行驶时就如同公路上移动的隧道一样,小汽车在其下层两个车道通过,两者互不干扰,避免了现在公交车和小汽车争道的情况。

“立体快巴”设计的撤离方式
门头沟区科委主任张文波介绍,根据目前进度,首辆车开始设计制造后,3个月就可以制造出样车。今年年底,门头沟区的轨道有望开建,明年7月份,首辆车将上线试运行。
不过,很快,北京市交通委表示 “没有这事,设计者是在推销自己”,交通委目前没有在快速公交线上试行“立体快巴”的想法。
尽管如此,这并没有妨碍它被评选为2010年《时代》周刊年度50大“最佳发明”。
这一次,地方变了,东西还是哪个东西,能否将模型变为现实?我们觉得还有待观察,但值得关注的是,它的技术成熟度和安全可靠性。对此,在当年的报道中,专家们这样说的。
北京市公交集团技术部副科长赵刚:认为设想好,但是可行性有限,有很多实际问题很难解决。例如,路口转弯问题。如果立体快巴要直行,下方车辆要转弯,如何解决?主线路车要转到支线上如何解决?立体快巴的应用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拥堵,而如果因为立体快巴的运行(如在路口转弯或直行时)造成其他车辆的滞留,就不能有效解决拥堵问题。另外,行驶在立体快巴下方的车辆,太没有安全感。个人认为在目前问题重重难以解决的情况下,不太适合投入应用。
上海市公用事业研究所院长程鸿庆:这是一个新的理念,目前可行性的条件还不具备,在十二五期间是不太可能正式运营。突出的问题是安全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证,另外这是一种对传统运输模式的一种挑战,如果真的运行,交通管理或者政策方面将会需要很大的变革或者改动。所以在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的的情况下,立体快巴不适合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使用。立体快巴的试运行需要去中小城市,二三线城市展开,否则在大城市中试运行带来的问题很难解决。
我们注意到了“二三线城市展开”的提法,这次在秦皇岛可以成功吗?我们很难设想。但有一点,“立体快巴”要证明自己可行,需要的是真金白银的投入。但是,公共交通这种重大公共项目必须有详细的论证,期待它能经得住论证与实践的检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