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车展系列评论之二:
我们真的需要200余款新车吗?
2016北京车展步入尾声,200余款新车已悉数亮相,相比2014年的100余款增幅明显。作为A级车展,北京车展应当更多地展示的是引入了新技术的新车,但盘点下来,这样的新车只是其中一小部分,我们不禁想问,我们需要在北京车展上看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新车?

长安CS95标志着中国品牌向上突破
改款、纪念款 噱头背后是原地踏步
北京车展上,真正给你留下印象的新车有几款?不可否认,长安CS95、广汽传祺GS8等代表中国品牌向上冲击的车型令人印象深刻。但在北京车展上,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小改款甚至所谓“纪念款”“定制款(只改装外观)”车型,噱头背后就是原地踏步。
以某车企一款动力总成拼凑,底盘凑合,配置不尽合理的车型为例。在北京车展上,该车企不仅没有推出针对性的改款,反而推出所谓纪念版,并花大价钱请明星代言,短视可见一斑。
对车企来说,开发一款车费时费力费钱,而车展更多的是看噱头。2016北京车展没有了靓丽而且有噱头的车模,明星代言也受到多种原因制约,堆砌新车数量自然成为不少车企的新选择。
如果我们继续追根朔源,在此次北京车展上的推出“全新”车型中,新技术的运用更是远远不够。智能驾驶、新能源两大热点技术依然是少数企业的专利,不少企业对此根本没有长远的规划。对智能驾驶,普遍的态度是先抛出个和XX高校合作的风,接着就是等待上游厂家的成熟解决方案白菜化。对新能源,受补贴退坡和骗补风波影响,观望态度更明显。自主研发与持续精进传统的汽车三大件,对不少企业依然是传说,核心部件依靠模仿或外购的“新车”(其中不乏所谓的“豪华品牌”)含金量可想而知。
好车、经典车 车企突破升级需脚踏实地
评价一款车,有两个概念必须厘清:第一是好车,作为一辆好车,无论价格高低,应当具备高质量的做工、可靠性和安全性,匹配适合相应价位的动力、底盘及其他配置。第二是经典车,它在好车的基础上,应当具备同级领先的技术水平和市场表现,并经过多次迭代依然保持领先,大众的Jetta、丰田的卡罗拉就是经典车的代表。
评论员认为,北京车展应当成为真正好车的秀场,并以此为舞台,引出中国品牌的经典车。当前,部分车企持续多年的高研发投入开始进入收获季节,长安悦翔V7等8万元的均衡车成为让更多人买得起的好车。中国品牌也出现了吉利帝豪等迭代基本成功的案例,北京车展上部分中国品牌的进步更是有目共睹。中国车企在智能驾驶等尖端领域的赶超,正在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到,中国品牌并不一定比合资品牌差。
但是,这样的车企依然太少,其他的车企呢?如果继续坚持,一个残酷的情形不由得出现在了我们眼前:目前,中国汽车销量增幅放缓,“蛋糕”的缩水极有可能引发车企的洗牌,部分车企可能不得不退出市场,此前工信部撤销部分车企乘用车资质,已经向市场敲响了警钟。回首汽车强国的历史,这一幕或许近在眼前,你还记得《潜伏》中的“斯蒂庞克”吗?这些消失的品牌之教训,期待更多车企汲取。
(华龙网汽车评论员 李想)
微信报料方式:网友可关注“汽车白话”微信公众号提供新闻线索